本文翻译自英国劳氏日报在《Reintroduced US SHIPS Act will target owners of Chinese newbuilds》一文。
漫航观察网(MNavigation)消息,2025年的全球航运业,正被一股名为“保护主义”的狂风席卷。美国重新引入的《SHIPS for America Act》(以下简称《SHIPS法案》)如同一枚深水炸弹,掀起了行业内外的激烈争论。这项法案不仅针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施加惩罚性港口费用,还要求美国进出口货物逐步强制使用美国建造的船舶,试图以立法手段重振美国造船业。然而,这场看似“复兴”的运动,实则在全球航运的脆弱生态中投下了一颗定时炸弹。
在中美贸易摩擦、地缘政治博弈和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,《SHIPS法案》不仅是一场针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,更是对全球航运规则的重塑企图。它将迫使航运企业重新评估战略布局,重新审视成本与风险的平衡,甚至可能重构全球贸易的航线图景。本文将深入剖析《SHIPS法案》的核心条款,揭示其对航运业的深远影响,并从战略高度提出应对之道。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船舶建造的博弈,更是一场关乎全球航运未来航向的生死较量。
一、现状:保护主义的新攻势
1. 《SHIPS法案》的核心条款
《SHIPS法案》于2025年4月重新提交美国国会,相较于2024年12月的初版,其内容更加激进,矛头直指中国造船业及与之合作的非中国船东。法案的核心条款包括:
•惩罚性港口费用:非中国船东若在中国国有造船厂(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,CSSC)订造船舶,将面临高达5美元/净吨的港口费用。这一费用同样适用于中国船东、注册于中国的船舶,或在过去三年内注册于中国的船舶。对于非中国船东,若其订单或交付的船舶中有25%-49%来自中国船厂,罚款为3.5美元/净吨;若50%以上来自中国船厂或在过去三年内曾在中国船厂维修,则罚款为1.25美元/净吨。这些费用将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已实施的港口费用叠加,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。
•强制货运要求:法案要求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货物(以吨位计)逐步使用美国建造的船舶运输,从法案生效第五年的1%逐年递增至第十四年的10%。此外,美国原油和液化天然气(LNG)的出口也须遵循类似要求:原油出口在第十四年起需10%使用美国建造船舶;LNG出口则在第二十二年起需15%使用美国建造船舶。未能遵守的货主将面临高额罚款,罚款金额超过使用美国船舶与便利旗船舶的运费差额。
•目标锁定中国船厂:法案明确将CSSC列为“受关注的外国船厂”,并规定自2027年10月起可将更多中国船厂纳入黑名单。这为未来扩大制裁范围埋下了伏笔。
•资金来源:法案通过特殊吨位税、灯塔税、USTR港口费用以及针对中国船舶的额外税收,为“海上安全信托基金”提供资金,旨在支持美国造船业的复兴。
2. 美国造船业的野心与现实
《SHIPS法案》的核心目标是重振美国造船业,这项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落,至今在全球市场中几无竞争力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大力支持,法案也获得了两党的广泛背书,反映了美国在“制造业回流”战略下的强烈政治意愿。然而,现实却远非如此乐观。
美国造船业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:高昂的劳动力成本、落后的生产技术、以及缺乏规模化生产能力,使其建造成本远超亚洲竞争对手。据行业分析,美国建造的LNG运输船成本可能是韩国船厂的2-4倍,集装箱船和原油运输船同样如此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美国自1970年代以来未建造过LNG运输船,相关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几乎为零。法案要求的货运比例——如2029年LNG出口1%需使用美国建造船舶——被业内专家直斥为“几乎不可能”。
3. 全球航运的连锁反应
《SHIPS法案》的影响远不止中美两国,而是对全球航运生态的全面冲击。中国造船业在过去十年迅速崛起,2024年占全球新船订单的近50%,其中中国船舶集团(CSSC)等国有船厂以高效、低成本和高技术著称。许多非中国船东(如欧洲和日本的航运巨头)选择在中国订造船舶,以降低成本并确保交付周期。若法案实施,这些企业将面临两难选择:要么支付高昂的美国港口费用,要么放弃中国船厂,转向成本更高的韩国或日本船厂,甚至是尚不成熟的美国船厂。
对于货主而言,强制使用美国建造船舶将大幅推高运费成本。以集装箱运输为例,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货物以消费品为主,高运费将直接传导至终端消费者,推高通货膨胀压力。更重要的是,法案对每家货主(从沃尔玛到小型企业)均设定了货运比例要求,这将带来巨大的行政负担,执行难度堪称噩梦。
二、挑战:航运业的结构性冲击
1. 成本结构的颠覆
《SHIPS法案》的惩罚性费用和货运要求将重塑航运业的成本结构。对于非中国船东而言,选择中国船厂的短期经济优势将被高额港口费用抵消,而转向其他船厂则意味着更高的建造成本和更长的交付周期。对于货主而言,强制使用美国船舶将导致运费飙升,尤其是在LNG和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场,运费成本的上升可能削弱美国出口的竞争力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法案的不确定性正在侵蚀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。航运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,船舶订单和航线规划通常需要5-10年的周期。法案的频繁调整——如USTR政策与《SHIPS法案》在LNG货运要求上的时间表冲突——让企业难以制定稳定的战略。正如行业专家所言:“每天醒来都可能面对新的规则,这种不确定性是最大的威胁。”
2. 供应链的再平衡
《SHIPS法案》将加速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。过去十年,全球航运高度依赖中国制造和远洋运输,但法案的货运要求可能迫使企业转向“近岸外包”或“友岸外包”,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然而,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:美国造船业的产能瓶颈、港口基础设施的不足,以及供应链协调的复杂性,都将成为短期内的制约因素。
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航运企业而言,法案可能促使其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,转而深耕亚洲内部或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。然而,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的碎片化,削弱航运业的全球化红利。
3. 地缘政治的放大效应
《SHIPS法案》不仅是经济政策,更是地缘政治的武器。中美之间的博弈早已从贸易战延伸至技术、能源和航运等领域。法案对中国造船业的针对性打压,意在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。然而,这种单边主义可能引发中国的反制措施,如对美国船舶实施类似限制,或通过补贴进一步巩固中国船厂的竞争力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法案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。其他国家可能效仿美国,推出类似的保护主义政策,导致全球航运规则的进一步分裂。航运业作为全球化的基石,其稳定性和开放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。
三、破局:战略应对的路径
面对《SHIPS法案》的冲击,航运企业必须以灵活的策略和长远的眼光应对这场风暴。以下是四条关键路径,旨在帮助行业在保护主义的浪潮中找到航向。
1. 多元化船厂选择,分散风险
非中国船东应立即启动船厂选择的多元化战略,减少对单一国家船厂的依赖。尽管韩国和日本船厂的成本较高,但其技术能力和交付效率依然具有竞争力。此外,东南亚(如越南和菲律宾)的新兴船厂正在崛起,可作为低成本的替代选择。企业应通过长期框架协议锁定优质船厂的产能,确保在未来可能的黑名单扩容中占据主动。
对于中国船厂,加大技术创新和绿色船舶的研发力度,是应对制裁的有效手段。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绿色船舶(如甲醇动力船),中国船厂可以吸引更多非美国市场的客户,巩固全球竞争力。
2. 优化航线与市场布局
航运企业应重新评估其航线和市场战略,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。亚洲内部市场、欧洲-亚洲航线以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均为潜力巨大的增长点。例如,东南亚的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扩张,中东的能源运输需求持续增长,这些区域可为企业提供新的盈利来源。
同时,企业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投资,利用AI和区块链优化航线规划和货运调度,降低因绕航或港口费用增加带来的成本压力。动态定价和灵活的运力分配,将成为企业在复杂市场中的生存之道。
3. 联合抵御保护主义
航运业需要摒弃单打独斗的心态,通过行业联盟和国际合作抵御保护主义的冲击。国际航运公会(ICS)和亚洲船东协会(ASA)等组织应积极游说,呼吁维护全球航运的自由贸易原则。同时,企业可联合货主、港口运营商和船厂,共同向美国政府施压,寻求豁免或过渡性条款。
在国际层面,中国、欧盟和东盟等经济体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(WTO)或国际海事组织(IMO)发起多边对话,抵制单边保护主义政策。唯有通过集体行动,航运业才能避免规则碎片化的恶果。
4. 加速绿色与数字化转型
《SHIPS法案》的实施将推高运营成本,绿色技术和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。投资绿色船舶(如风能辅助推进船和氨燃料船)不仅能满足IMO的减排要求,还可提升企业在非美国市场的品牌形象。数字化平台则可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供应链协同,优化资源配置,抵消部分成本压力。
对于中小型企业,加入行业共享平台或与科技公司合作,是实现转型的低成本路径。关键在于打破数据孤岛,推动行业标准化的进程,从而释放数字化的全部潜力。
四、展望:航运业的未来航路
在漫航观察网(MNavigation)看来,《SHIPS法案》短期内,将推高成本、加剧不确定性,并迫使企业重新调整战略布局。然而,从长远来看,这场危机也可能成为行业加速转型的催化剂。未来的航运业,将是一个更加区域化、绿色化和数字化的生态系统。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能够灵活应对政策变化、深度整合供应链资源、并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战略家。他们不仅运输货物,更连接市场;他们不仅应对危机,更引领变革。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