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旅(FlightGlobal)消息,近日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租赁顺利向客户交付一艘化学品船,该船将投入国际航线运营。本次化学品船融资租赁项目是公司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,标志着公司在跨境融资租赁服务与创新领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。
今年3月,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、国家外汇局、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》,鼓励租赁公司开展对外融资租赁业务,并在资金收付、外币使用、跨境融资等租赁公司重点关心的业务环节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。
中航租赁此次人民币结算项目的战略价值,在于其精准击中了这个产业痛点。通过将人民币结算嵌入船舶融资租赁全链条,不仅帮助承租人规避了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汇率风险,更在船舶资产定价环节植入人民币计价因子。这种金融工具的创新,实质上是将人民币的锚定效应从贸易结算延伸至产业资本层面,为中国造船业争夺国际定价权提供了关键金融杠杆。
政策红利下的范式革命:上海自贸区的制度破冰
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的政策东风,为这场金融创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。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《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》,本质上是在自贸区框架内搭建起一个"监管沙盒":允许租赁公司突破传统跨境资金流动的藩篱,在资本项目可兑换、离岸人民币账户体系、外汇套期保值等核心领域进行压力测试。这种制度性松绑,使中航租赁得以将人民币跨境结算从政策试点升级为标准化产品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政策对"本币优先"原则的明确。当监管层允许租赁公司直接以人民币进行境外放款和租金回笼时,实质上是在重构跨境融资租赁的货币逻辑。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汇兑成本(据测算可节省2-3个百分点的财务费用),更通过人民币资金池的境外沉淀,形成了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反哺效应。中航租赁的实践证明,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共振,能够产生远超单点突破的系统性影响。
产业出海2.0时代: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规则的重构
中航租赁的跨境人民币实践,标志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出海进入"资本规则重构"的新阶段。在"一带一路"倡议推进过程中,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已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升级为"产业+金融"的立体化竞争。
这种金融赋能的产业出海模式,正在改写全球航运业的竞争规则。当欧洲船东还在为美元融资成本攀升而焦虑时,中国租赁企业已能用人民币计价方案帮助客户锁定长期收益。这种比较优势的转换,本质上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。
航空旅(FlightGlobal)分析认为,中航租赁的破冰之举,绝非偶然的商业创新,而是中国金融实力与产业实力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。在人民币国际化从"贸易结算货币"向"投资计价货币"跃迁的关键阶段,租赁行业作为连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枢纽,正承担起重构全球产业链金融规则的历史使命。这场始于黄浦江畔的金融革命,终将在印度洋、波斯湾的万吨巨轮上,刻下属于人民币的时代印记。当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星辰大海,中国租赁业必将书写出波澜壮阔的产业史诗。
来源:中航工业租赁,航空联整理
相关合作联系方式:FlightGlobal2028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