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4亿到负3100万!波音Q1财报“纸面繁荣”?18%营收增速难救波音!

2025年04月25日 00:04 来源:航空旅

航空旅(FlightGlobal)消息,波音(Boeing)于近日公布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,数据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18%,达到194亿美元,并实现了4.61亿美元的运营利润。尽管净亏损收窄至3100万美元,但公司仍面临现金流出量减少的积极信号,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33亿美元降至16亿美元。然而,这份看似亮眼的财报背后,却隐藏着波音在贸易摩擦与全球航空业格局重构中的深层困境。

1745510538595418.jpg

波音的困境:历史沉疴与关税冲击叠加

波音CEO凯利·奥特伯格(Kelly Ortberg)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言,公司正在经历“前所未有的挑战”。这一挑战不仅源自2018年两起737 MAX空难引发的全球停飞危机,更在于2024年舱门脱落事件暴露的品控体系失控,以及供应链罢工和管理层动荡带来的持续动荡。这些历史沉疴尚未痊愈,关税冲击又接踵而至。

1. 短期冲击显性化

全球关税风波直接推高了波音飞机的采购成本。据估算,关税导致波音飞机价格飙升125%,使原定交付的40余架飞机(含10架737 MAX)陷入交付困境。中国市场的反应尤为剧烈,多家航空公司宣布暂停接收波音飞机及零部件,导致波音股价在消息公布当日下跌2.4%,年初累计跌幅超10%,市值蒸发约50亿美元。

2. 长期战略风险加剧

从长期来看,波音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风险正逐步显现。国际航协(IATA)数据显示,中国未来20年预计需要8830架新飞机,占全球需求的20%。然而,自2019年起,波音在华新订单几乎停滞,市场份额从48%暴跌至22%。中国三大航司(国航、东航、南航)2025-2027年计划接收的179架波音飞机面临冻结,波音在宽体机市场的传统优势正被空客A350蚕食。

1745510561918864.jpg

全球航空业格局分歧:波音的核心竞争力消失与否

面对波音的困境,全球分析师们的评估呈现两极分化。一部分分析师认为,中国不仅是波音的销售市场,更是其产业链关键环节。波音在华合作的36家供应商提供35%的787机型复合材料部件,年采购额达18亿美元,零部件断供可能引发全球生产中断。而另一部分分析师则持乐观态度,认为中国订单仅占波音年均交付量的13%,且印度、越南、韩国等新兴市场订单可迅速填补缺口。

1. “重大打击论”的支撑逻辑

中国航空公司的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瑞安航空等国际航司已表示可能推迟接收波音飞机以规避关税成本,加剧库存压力。此外,波音在华供应商的稳定性也受到质疑,一旦断供,全球生产可能陷入停滞。

2. “韧性论”的市场依据

美银研报指出,波音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调配能力,能够迅速调整生产计划以应对市场变化。2024年波音新订单量达1270架,创十年新高,显示出市场对其产品的持续需求。此外,波音在印度、越南等市场的布局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。

中国航空业的突围:C909首航与产业链升级

在波音陷入困境之际,中国航空业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C909大飞机在老挝和越南的首飞,标志着中国高端制造“出海”迈出了重要一步。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波音和空客在商用喷气式飞机领域的垄断,更彰显了中国航空产业的崛起。

1745510590285007.jpg

1. C919发展态势良好

国产大飞机C919已交付三大航16架,2025年产能预计将迎来新的突破。C919较波音737低20%-30%的价格,在单通道市场反响热烈。宽体机C929进入详细设计阶段,未来将形成“单通道+宽体”组合拳,进一步巩固中国航空产业的市场地位。

2. 产业链制造能力提升

中国航空制造企业通过为波音787生产方向舵、为空客A220供应机翼组件等国际项目,实现了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。这些合作经验有效提升了国内航空制造能力,为中国商飞建立成熟的“主制造商-供应商”模式奠定了基础,确保了飞机部件的稳定生产和质量管控。

全球航空产业链的重构逻辑

波音危机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与区域化重组在航空业的缩影。三大趋势正在形成,推动全球航空产业链的重构。

1745510607709597.jpg

1. 市场格局从“双头垄断”向“三足鼎立”演变

空客凭借天津组装线和对华友好姿态,2023年对华交付97架飞机,在华市场份额突破60%。中国商飞通过“国内循环+一带一路”市场策略,在东南亚、非洲获得127架意向订单,打破欧美对适航标准的垄断。未来,全球航空市场将形成空客、波音、商飞三足鼎立的格局。

2. 生产模式从“效率优先”转向“安全优先”

波音在华供应商开始为空客和商飞配套生产,形成“一个工厂,多个客户”的冗余供应链。美国铝业协会数据显示,关税导致航空级铝材成本上升15%-20%,迫使企业建立区域化库存。租赁模式兴起,中银航空租赁等企业通过经营性租赁帮助航司规避关税风险,2024年全球飞机租赁渗透率升至53%。

3. 技术竞争从“产品博弈”升级为“标准战争”

中国积极推动C919获取EASA(欧洲)适航认证,同时与东盟协商建立互认体系,试图构建平行标准。波音与空客竞相研发氢能源和电动飞机,而中国在无人机货运、超音速客机领域布局专利,技术路线分化加剧。未来,全球航空产业的技术竞争将更加激烈,标准制定权将成为争夺的焦点。

1745510621447922.jpg

关税摩擦背后的产业哲学——波音危机所折射的全球化博弈与产业未来

波音危机所揭示的,远不止一家企业的兴衰沉浮,它更是一面棱镜,映照出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治理的深刻命题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,波音的困境犹如一个缩影,折射出大国崛起的密码以及产业竞争背后的复杂逻辑。

从政治与商业边界的消融来看,波音作为“美国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其命运与中美博弈紧密相连。美国政府为遏制中国发展,不惜牺牲波音等企业的利益;而中国企业则凭借“市场换技术”策略实现逆袭。这种政经纠葛已成为新时代常态,迫使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将政治因素纳入考量范畴,否则将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足。

供应链韧性在此次危机中展现出双重性。波音通过向印度、越南转移订单,证明了全球化并未消亡,而是在重构;中国则通过强化供应链体系,表明技术可控性并非封闭倒退,而是风险管理的必要之举。两种韧性逻辑的碰撞,将深刻影响未来产业链的形态。企业需要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之间寻找平衡点,既要享受全球化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,又要增强区域化供应链的稳定性,以实现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。

技术主权的终极较量更是这场博弈的关键。当C919与737 MAX在浦东机场同台竞技,当商飞工程师反向解析波音专利,这场竞争早已超越关税层面,成为工业文明时代后发者颠覆规则的史诗级叙事。谁能率先实现从“追赶创新”到“范式革命”的跨越,谁就能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优势。技术主权的争夺,已然成为未来全球航空产业竞争的核心。

1745510645309138.jpg

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博弈中,波音的困境为全球航空业敲响了警钟。对于企业而言,唯有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主动权,方能在产业链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这要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培养创新人才,掌握核心技术,以技术引领市场,以创新驱动发展。

而对于全球航空业来说,“ABC(空客、波音、商飞)时代”的来临,或许正是打破垄断僵局、激发创新活力的历史契机。三大巨头之间的竞争将促使各方不断提升技术水平、优化服务质量、降低运营成本,最终推动整个航空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高效率、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唯有不断适应变化、勇于创新,方能在全球航空产业链的博弈中占据主动,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
相关合作联系方式:FlightGlobal2028
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