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航观察网(MNavigation)消息,4月2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这一天定义为“美国解放日”。自年初就职以来,特朗普政府密集出台的关税政策已形成一场破坏力惊人的“政策飓风”,从钢铁、铝等基础原材料到汽车、农产品等终端商品,从针对单一国家的定向打击到覆盖全球的广泛征税,这场史无前例的贸易保护主义狂潮,正以超出预期的烈度冲击着全球航运体系的根基。
关税狂潮的连锁反应:从货物到船舶的全方位冲击
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清单堪称“贸易史上最复杂的拼图”。仅3月以来,对加拿大的乳制品和木材征收250%关税、对欧盟酒类实施200%惩罚性税率、对墨西哥非免税钾肥加征10%关税等措施相继落地,而4月即将生效的汽车及零部件25%关税、覆盖全球的“对等关税”计划,更被视为“摧毁半个世纪贸易规则”的终极武器。据贸易合规资源中心统计,截至3月底,美国已累计对20余类商品启动关税措施,涉及全球90%以上的主要贸易伙伴。
这种“无差别攻击”对航运业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传导链条:
首先是货物贸易量的萎缩。经合组织数据显示,受美加墨关税升级影响,三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0.2、1.3和2.5个百分点,直接导致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(Bimco)预警的“货运量增长放缓”提前到来。
其次是运费市场的异常波动,Xeneta首席分析师彼得·桑德指出,“航运公司正利用政策不确定性推动运价指数上涨,即便供需基本面并未支持这种增长”,这种投机性涨价在美西航线已显现,部分货主反馈运费较年初已上涨。
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船舶层面的政策设计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拟对中国建造或注册的船舶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停靠费,这一举措被国际航运公会(ICS)称为“对全球供应链的精准打击”。德国汉堡港的案例颇具代表性:一批本应运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1.6万吨钢管,因船舶可能面临的额外100-300万美元费用,已在仓库滞留两周,货主无奈表示“运输成本已接近货物价值”。
行业的集体震颤:从巨头博弈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
面对这场“关税海啸”,航运巨头的应对策略呈现分化态势。马士基、达飞等跨国企业凭借全球网络和议价能力,正通过“成本转嫁机制”对冲风险——前者将关税影响纳入“化石燃料费”体系,后者则酝酿针对美线的专项附加费。但这种策略对中小船东而言却是难以承受之重:一艘载重万吨的小型货船若被征收150万美元港口费,相当于其半年的运营利润,美国煤炭出口商Xcoal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——“60天内美国煤炭出口可能因无船承接而停滞,1300亿美元货物面临风险”。
美国国内产业的反噬声浪同样高涨。美国航运商会首席执行官梅特卡夫在听证会上直言:“替换中国船舶不像点开关那么简单,惩罚中国的同时正在摧毁美国海运系统。”这种担忧在农业、能源等支柱产业尤为突出:美国大豆协会指出,农民已因关税失去中国市场,若船舶费用进一步推高运输成本,巴西、阿根廷将迅速抢占全球市场;石油协会则警告,液化天然气出口可能因船舶短缺而萎缩,直接影响美国能源霸权布局。
全球治理的裂痕:当“美国优先”遭遇“囚徒困境”
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撕裂二战后建立的多边航运秩序。与地中海排放控制区的国际协作形成鲜明对比,美国的“单边主义大棒”遭遇全球范围内的抵制与反制。欧盟委员会威胁启动“对等关税”,对美国农产品和汽车实施报复;加拿大、墨西哥誓言采取“一切必要措施”保护产业;就连美国传统盟友德国也罕见发声,称这种政策是“所有人皆输的荒唐行为”。
这种治理裂痕在船舶监管领域尤为明显。当美国试图通过港口费迫使货主使用美国建造的船舶时,却暴露了自身产业的结构性缺陷:美国造船产能仅占全球1%,建造一艘集装箱船的成本是中国的3倍,且核心供应链早已断裂。
不确定性中的破局:航运业的生存智慧与未来拷问
在这场政策风暴中,部分企业已展开“避险航行”。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,16.4%的运力正从美线转向东南亚和中东航线,上海、新加坡等港口迎来船舶挂靠潮。这种“用脚投票”的选择,本质上是市场对政策扭曲的纠偏——当美国港口因费用高企和效率低下失去吸引力,全球物流网络正自发重构。
但行业深知,短期避险无法解决长期困境。美国关税政策的核心矛盾在于将“经济民族主义”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:一方面试图通过行政命令重建造船业,却忽视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内在逻辑;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产业,却引发原材料成本飙升和消费市场萎缩的双重反噬。正如西班牙桑坦德银行高管安娜·博廷指出:“当政策不确定性成为常态,企业投资和消费者信心将陷入长期低迷,美国经济放缓程度可能超过欧洲。”
在关税迷雾中寻找航运业的确定性锚点
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震荡,本质上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激烈碰撞在航运领域的集中显现。这场风暴带给行业的启示,远不止于短期应对策略,更在于对全球贸易秩序和产业生态的深层思考。
政策风险成为航运业的“新型不可抗力” :传统航运风险如天气、海盗、机械故障等,皆可通过保险和技术手段防控,但美国关税政策展现的“政策任性”,正在催生一种难以预估的系统性风险。当一国政府将关税作为地缘博弈的工具,当贸易规则随政治周期剧烈波动,航运业依赖的“稳定预期”基石被彻底动摇。这要求企业建立更灵活的供应链预案,在区域航线布局、船舶国籍注册、多元化市场开发等方面增强抗冲击能力。
全球化退潮中的产业韧性构建:美国关税政策暴露的不仅是航运业的脆弱性,更是全球产业链的深层依赖。真正的产业韧性源于开放协作而非封闭保护,当某些国家沉迷于“脱钩”幻用时,航运业更需守护全球物流网络的畅通,这既是经济利益所在,更是社会责任所系。
从危机倒逼到价值重构:关税飓风或许将成为航运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。当美线运输成本高企,迫使企业探索更高效的运输模式和替代能源;当政策不确定性催生风险溢价,倒逼行业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;当全球贸易格局重塑,推动港口网络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。正如历史上每一次贸易规则的重构都伴随行业的涅槃,此次危机也将加速航运业向更具弹性、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进化。
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,航运业正经历一场关于“开放还是封闭”“协作还是对抗”的终极考验。美国关税政策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,但行业的长期航向不应被单一国家的政策漩涡所左右。唯有坚守全球化初心,强化风险治理能力,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政策风暴中,锚定可持续发展的航向。毕竟,海洋的本质是开放与联通,任何试图筑起“贸易堤坝”的行为,终将被历史的浪潮证明是徒劳的。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