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旅(FlightGlobal)消息,波音公司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将737 MAX的月产量提升至38架,然而,这一宏伟目标却因装配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受挫,迫使这家航空巨头将月产量调整至约31架。这一减产决定,不仅反映了波音在生产管理上的挑战,更揭示了航空制造业在追求效率与质量平衡时的微妙困境。
增产计划搁浅,质量管控成焦点
据《The Air Current》报道,波音在2月份曾尝试加速737 MAX的生产,但装配过程中的延误问题,特别是“未按时完成工作”(JBS)的增加,迫使公司放弃了增产计划,回归至每月31架的生产水平。波音发言人在向Simple Flying发表的声明中强调,公司“在稳步增加737产量的同时,始终将生产稳定性和质量放在首位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38架/月的产量对波音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,因为这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(FAA)在2024年1月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空中门塞爆裂事件后设定的上限。当时,即将离任的FAA局长Mike Whitaker明确表示,在质量控制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之前,不会提高这一上限或允许波音开设新的生产线。
监管压力持续,波音质量改进之路漫长
新任交通部长Sean Duffy在提名听证会上承诺,在监管机构确信增产不会影响飞机质量之前,波音的737 MAX月产量不会超过38架。尽管Duffy在3月参观波音位于华盛顿州伦顿的工厂后表示,波音尚未接近这一上限,但他也强调,在提升产量之前,波音必须首先提升质量,以重建与美国民众和航空公司的信任。
“他们必须审视自己的制造方式,关注质量,确保达到FAA、美国民众和航空公司都认可的安全标准。”Duffy的这番话,无疑给波音的质量改进之路敲响了警钟。
工厂稳定性成关键,波音力求突破产量瓶颈
波音首席财务官兼执行副总裁Brian West在3月19日的美国银行全球工业会议上透露,公司正通过六大关键绩效指标(KPI)来衡量工厂的稳定性,包括返工率、遗漏通知(NoE)、在制品流动、供应商短缺、员工培训和票务管理。West表示,这些指标将在容差范围内进行衡量,并强调波音对实现这些指标充满信心。
“我们对这些指标感到非常满意……这是非常量化的,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稳定性,以便在未来获得提升产量至38架以上的许可。”West的这番话,透露出波音在追求产量突破的同时,对质量管控的坚定承诺。
交付数据背后的市场期待与波音挑战
根据波音的订单和交付文件,该公司在1月和2月共交付了71架737 MAX(包括库存飞机)。而据ch-aviation数据显示,3月4日至21日期间,波音的客户至少接收了22架737 MAX 8和737 MAX 9飞机(包括至少两架库存飞机)。这些交付数据背后,既反映了市场对波音飞机的持续需求,也凸显了波音在提升产量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。
波音737 MAX的减产事件,不仅是对波音自身生产管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,更是对整个航空制造业的一次深刻警示。在追求产量和效率的同时,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,是每一个航空制造商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航空旅(FlightGlobal)分析认为,波音此次减产,无疑给其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然而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也是波音在质量管控上的一次自我审视和修正。通过加强内部管理、优化生产流程、提升员工素质等措施,波音有望在未来重新赢得市场和监管机构的信任。
对于整个航空制造业而言,波音的减产事件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反思机会。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航空制造商必须更加注重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,以应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各种挑战。同时,监管机构也应加强监管力度,确保航空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,为航空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总之,波音737 MAX的减产事件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,它涉及到生产管理、质量管控、市场需求、监管政策等多个方面。只有全面、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这一问题,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,推动航空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