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旅(FlightGlobal)消息,航空货运代理协会(Air Forwarders’ Association)执行董事布兰登·弗里德(Brandon Fried)在迈阿密举行的IATA CNS会议期间一针见血地指出,当前的政策环境让长期空运合同变得“毫无吸引力”,甚至“愚蠢”。白宫政策的不确定性迫使货运代理们纷纷选择现货市场(spot market)而非长期承诺。这种策略究竟是短视的逐利行为,还是对复杂局势的理性应对?
不确定性下的生存法则:现货市场的热捧
弗里德在接受《The Loadstar》采访时直言,90天的“互惠关税”暂停政策让货运代理对长期合同望而却步。他提到,与多家航空公司的交流显示,市场参与者愿意签署30天短期合同,但对更长期的承诺却避之不及。原因显而易见:白宫的政策风向瞬息万变,90天后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化——无论是关税调整、贸易限制还是其他政策冲击——都可能颠覆现有市场格局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锁定长期包舱协议(block-space agreements)无疑是拿企业的现金流和灵活性去豪赌未知。
这种谨慎态度并非杞人忧天。弗里德一语中的:“如果你对商业环境像上届政府时期那样有信心,或许会大胆预订一年的舱位。但现在,这简直是鲁莽。”他直言不讳地指出,当前进行大规模投资或长期承诺是“愚蠢的”(foolhardy)。这不仅反映了货运代理对政策风险的警惕,也暴露了行业对未来需求的悲观预期。
航空公司的两难:灵活性与长期利益的博弈
尽管货运代理倾向于短期操作,航空公司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考量。弗里德透露,许多航空公司对已签订长期包舱协议的客户展现了灵活性,愿意在特殊时期调整条款。这种“通情达理”的态度并非出于慈善,而是源于双方长期合作的默契。正如他所说:“货运代理与航空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多年的,航空公司希望我们作为可靠客户长期存在。”这种关系为行业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,但也掩盖不了核心问题:航空公司渴望稳定的舱位收入,而货运代理却因不确定性而裹足不前。
汉莎货运美洲区副总裁斯蒂芬妮·阿贝勒(Stephanie Abeler)则从航空公司的角度补充道,市场反应呈现出多样化——从“观望”到紧急包租整架飞机的极端行为不一而足。她指出,客户的决策受多重因素驱动,包括仓库补货需求、关税时间表预判以及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。这种多样性进一步印证了市场的不稳定性:没有哪一方敢轻易押注未来。
需求的隐忧:关税与“最低限度”政策的双重夹击
弗里德在评论中抛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:若“最低限度”(de minimis)政策被废除,同时关税水平上升,市场需求可能骤然萎缩。他不无讽刺地表示:“我希望总统能明白这一点,但这或许就是策略的一部分。”这一表态直指当前贸易政策的潜在破坏力。所谓“最低限度”政策允许小额货物免税进口,是跨境电商和航空货运的重要支柱。一旦该政策收紧,叠加关税上调,货运需求可能迅速冷却,进而冲击航空公司的腹舱(belly capacity)利用率。
航空公司显然深谙此理。弗里德一针见血:“你希望有人为腹舱付费,无论他们用不用。”但当需求因政策变化而蒸发时,航空公司的长期合同策略可能反噬自身。货运代理的谨慎选择,或许正是对这一风险的提前预警。
行业态度:灵活应变还是战略短视?
货运代理的现货市场策略看似保守,实则是对不确定性环境的理性回应。在政策风向未明、全球供应链仍受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困扰的当下,短期操作不仅降低了风险敞口,也为企业保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。然而,这种策略并非没有代价。过度依赖现货市场可能导致运价波动加剧,增加运营成本,尤其是在旺季或突发事件驱动的需求激增期。
与此同时,航空公司对长期合同的渴求反映了其对稳定现金流的追求,但这种诉求在当前环境下显得有些不切实际。双方在博弈中的微妙平衡,凸显了航空货运市场在不确定性下的脆弱性。弗里德的评论一针见血:客户的个体需求决定合同选择,有些企业不惜高价确保货物运输,而另一些则选择观望。这种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复杂性。
谨慎是智慧,还是错失良机?
在航空旅(FlightGlobal)看来,货运代理的现货市场策略是生存的本能反应,但也可能让企业在未来竞争中错失锁定低成本舱位的机会。航空公司则在灵活性和长期利益间艰难权衡,试图在动荡中维持客户关系。无论是货运代理的谨慎,还是航空公司的妥协,行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应对这场未知的博弈。
然而,弗里德的警告值得深思:如果政策制定者未能正视关税和“最低限度”政策调整对需求的冲击,航空货运行业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。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,谨慎或许是唯一的理性选择,但也可能是错失未来的代价。
相关合作联系方式:FlightGlobal2028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