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旅(FlightGlobal)消息,波音公司近期陷入一场由中美贸易战引发的飞机交付危机,其正与中国的航空公司客户就多达59架飞机(含50架已规划交付和9架待启动组装的飞机)的交付事宜进行艰难谈判,甚至考虑将这些飞机转售至其他市场。
贸易战阴霾:波音交付的“滑铁卢”
自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以来,波音在中国市场的交付之路便布满了荆棘。波音首席执行官凯利·奥特伯格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不讳:“不会继续为不愿收货的客户制造飞机。”这一强硬表态背后,是波音原计划向中国交付的约50架飞机(包括737 MAX 8和787-9机型)遭遇的“拒收”尴尬。其中,至少25架已完工的737-8飞机和部分787-9面临滞销风险,而9架尚未进入生产流程的飞机订单也可能被迫易主。
这场交付危机的根源,在于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关税壁垒。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推高至145%的极端举措,直接点燃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。中国以125%的对等关税反制,让波音陷入了两难境地: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库存,另一边是紧绷的现金流。据波音CFO布莱恩·韦斯特披露,仅30架未交付的737-8中就有25架为中国客户定制,而波音需在2025年前偿还高达130亿美元的债务。
供应链的“多米诺效应”
波音的困境,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其全球供应链在关税冲击下的连锁反应。波音的供应链虽以美国本土为主,但日本三菱重工的机翼、意大利莱昂纳多的机身部件等关键组件同样不可或缺。关税成本的飙升,不仅推高了波音的生产成本,更迫使这些关键供应商加入转售谈判的行列。这种“多米诺效应”,不仅削弱了波音的市场竞争力,更动摇了其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。
相比之下,空客则通过其“欧洲制造网络”分散了单一市场的风险。空客通过与欧洲多国供应商的紧密合作,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,有效抵御了关税冲击。这种差异,让空客在中美贸易战中抓住了机遇,进一步扩大了在华市场份额。
波音的“止血”策略:转售与减产
面对危机,波音不得不采取“止血”策略。一方面,波音启动了全球转售计划,将目光投向了印度、拉美和东南亚等潜在替代市场。然而,这一策略并非易事。已完工飞机的客舱配置、发动机型号等通常根据客户定制,转售需重新适配,可能产生数百万美元的额外支出。此外,合同条款的变更还需原买家配合,进一步增加了谈判的复杂性。
另一方面,波音正逐步削减737 MAX的月产量至38架(仍受FAA产能限制),并计划关闭“影子工厂”(用于应对737 MAX停飞危机而增设的临时生产线)。这一举措虽能缓解库存压力,但也暴露出波音在需求预测与供应链弹性上的短板。
深层矛盾:贸易战背后的产业博弈
波音的困境,实则是全球航空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的缩影。中美贸易战直接冲击了波音的核心市场,而空客则趁势而上,进一步压缩了波音的订单储备。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,不仅揭示了波音对单一市场过度依赖的致命弱点,更映射出全球航空制造业在地缘政治冲突下的深刻变革。
波音的供应链过度依赖少数关键供应商,这种“精密但脆弱”的模式在关税冲击下显得尤为不堪一击。相比之下,空客通过其“欧洲制造网络”分散了风险,展现了更强的供应链韧性。此外,波音在737 MAX危机后的战略误判,也为其当前的困境埋下了伏笔。
在航空旅(FlightGlobal)看来,波音甩卖59架飞机事件,不仅是中美贸易战的缩影,更是全球航空制造业转型的“阵痛”。在这场博弈中,波音的困境折射出供应链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层矛盾。然而,正是这些挑战,为波音乃至全球航空制造业提供了重构自我、实现新生的契机。
未来,波音能否在寒冬中寻得新生?这取决于其能否以技术创新为根基、以市场多元化为方向、以供应链弹性为目标,实现全球战略的重构与升级。唯有如此,波音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而全球航空制造业亦能在这场危机中完成自我重构与升级。
相关合作联系方式:FlightGlobal2028
新闻线索、商务咨询
联系邮箱:info@mnavigatin.com.cn